我國茶葉機械化發(fā)展路上有哪些掣肘?
我國的茶產業(yè)源遠流長,據說中國人飲茶可以追溯到神農時代,距今少說也有4700多年了,漫長的飲茶文化孕育了我國的茶產業(yè)。
種茶難這是業(yè)內普遍默認的問題,但是在日本,種茶早已有了一套標準化的流程,日本的茶葉機械化程度非常高,茶園耕作、茶樹修剪、茶葉采摘已完全實現(xiàn)了機械化。對于茶樹栽培,茶行行距嚴格控制在1800公分,茶棚高度在一米左右,每行標準長度30米,茶園規(guī)范、茶行筆直、茶蓬整齊,是日本茶園的特征,也是發(fā)展茶葉機械化的必要條件,相較于這些,我國的茶園皆成階梯式分布,盤旋而上,要發(fā)展機械化相當有難度,這也是我國發(fā)展茶葉機械化的難點之一。
雖說種茶難,但制茶更難,早期機械化還沒普及的時候,大都是手工制茶,如果不是專業(yè)人員,浪費勞動力之外,制茶成本也會隨之增加,隨著茶葉機械的誕生,制茶工序開始變得簡便迅捷。但是茶葉機械化的道路卻走得不是很順暢。
分析:我國茶葉機械化發(fā)展路上有哪些掣肘?
國產茶機最為人所詬病的一處便是相較于國外機械便宜,但是在性能和技術等方面卻遠遠不及國外茶機,這與國內茶機制造商的行業(yè)大環(huán)境有關。
價格戰(zhàn)+粗放式生產成茶機致命弱點
目前來看,發(fā)明創(chuàng)新機具不是茶機制造商所關注的重點,他們只關心在銷量上能否與國外茶機一較高下,因此價格便成了他們唯一的底牌。如何讓茶機的價格更低?當然是降低制造成本。因此為了節(jié)約成本,茶機制造商大多選用純工科生的技術人員,這樣的技術人員對于機械制造可能有較高的造詣,但是對茶葉可能一竅不通,因此,茶葉機械化生產過程中可能面臨的問題他們一概不知,由此生產出來的茶機實用性不高,對于茶葉機械化的生產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。
形似產品橫行致制造商信心喪失
在機械制造行業(yè),形似品一直是業(yè)內人士深惡痛絕又無法避免的一個弊端,的茶機界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:一個工程師就可以開辦一個茶機廠??此浦皇且痪渫嫘υ?,但實際上卻透露出國產茶機原理簡單,科技含量少等諸多缺陷,正因如此,使小廠家有機可趁,一個新的產品出來立刻會有類似的產品相繼問世,這讓很多茶機制造商失去信心,從而放棄了對新產品的研究和開發(fā)。
隨著勞動力的大幅流失,需要大量勞動力的茶產業(yè)勢必要走上機械化生產的道路,而茶葉機械化道路勢必是一條難走的路,我們期待著茶機行業(yè)能早日克服行業(yè)掣肘,健康發(fā)展,為我國的茶產業(yè)注入新的活力。
蒙頂山茶葉交易所http://m.yuzeyuancy.com/

相關閱讀
- 暫無相關閱讀